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养生

立夏养生指南:中医专家教你顺应节气调养身体

作者:佚名|分类:中医养生|浏览:91|发布时间:2025-01-05

步入立夏时节,中医专家传授立夏后的养生之道。

农谚有云:“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立夏之际,“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时节,正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重要时期。此时降雨的早晚和雨量的大小,与日后的收成紧密相关。早在古代,君王们常在夏季初至之时,前往城外迎夏,而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人们通常将立夏视为温度明显升高、酷暑将至、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关键节气。然而,此时正值季节转换的关键时刻,人体机能适应性往往跟不上天气和气温的快速变化,稍有不慎就可能生病。

例如:由于气温迅速上升,人易感到燥热不安、心情烦躁,从而出现上火、口腔溃疡,甚至咽喉肿痛、排泄不畅等症状。即便身体健康之人也应预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轻易使用发汗药物,以免过多出汗损伤心脏。老年人更需注意避免气血瘀滞,以防心脏病发作。那么在起居养生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1. 夜卧早起

立夏后,气候变化显著,应晚睡早起,顺应阴阳变化。这里的早起并非指“起得比鸡还早”,7点起床即可;晚睡也非熬夜至深夜,古代的晚睡约在23点左右。

同时,立夏后人们应养成午休的习惯。午休时间因人而异,一般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时间过长反而使人精神不振。

2. 寡欲养阳

中医认为,四季五行与人体五脏相对应。立夏以后,天气转热,人的心神易受扰动,出现心神不宁。因此,此时节人们要特别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心脏保养,尤其是老年人应保持愉悦心情,安闲自乐,避免情绪激动伤害心脏。

3. 戒生冷

立夏之后气温升高,许多人大量食用冷冻瓜果、冰淇淋等,虽然能暂时感到凉爽,却不知道这样会损害脾胃和心脏。夏季贪凉易致体内寒湿加重、脸上长暗疮。有些人脸色苍白或青淤,正是因为体温偏低导致气血停滞、流通不畅,传统医学称之为“寒湿”重。

脸上长痘和斑,是脾胃阳气不足,不能迅速代谢体内垃圾,造成不良垃圾存于体内,并随着经脉巡行到面部而生。腰酸背痛、手脚冰凉、经常痛经、白带异常,也多半是体内阳气匮乏所致。

4. 勿当风

立夏时节,人们常穿得单薄,即便体健之人也应预防外感。特别是年轻人运动后急忙对着空调或风扇降温,美其名“给身体降温”,却不知此时寒邪之风正通过风池穴等穴位进入体内。夏季最好不用或少用空调和风扇。人体最适宜的空调温度应在24℃至27℃,夜间空调不应低于24℃。若空调开得过大,室内温度过低,易患“空调病”,出现感冒、咳嗽、发烧、精神不振等症状。因此,上班族最好常备一件长袖衣,随时增减衣服以适应外界环境。

立夏之季,宜保持心情开朗、安闲自乐,避免情绪激动伤害心脏。#中医#

立夏养生指南:中医专家教你顺应节气调养身体立夏养生指南:中医专家教你顺应节气调养身体立夏养生指南:中医专家教你顺应节气调养身体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