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辨证施治胃溃疡?——一个脾胃虚寒型案例分析
作者:佚名|分类:中医养生|浏览:91|发布时间:2025-01-09
胃溃疡在中医理论中,被归类于“胃脘痛”或“胃疡”的范畴。该病的发生,据中医分析,主要源于饮食不规律、情绪波动、外邪侵袭或者脾胃功能衰退等因素导致胃部经络受损,气血流通受阻,进而形成溃疡。治疗上,中医注重个性化诊断和治疗,目的是平衡胃部功能,消除疼痛,强化脾胃健康,促进溃疡愈合。
胃溃疡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常见的类型包括“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协调型”、“胃热过盛型”以及“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寒的患者表现为持续性胃痛,喜暖喜按;肝胃不和者则胃痛伴随胁部不适,常有暖气;胃热过盛时,患者会感到胃部灼热,口干口苦;而胃阴不足时,患者会有隐隐作痛的胃痛感,伴口干咽燥、大便干燥。
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张姓先生,因持续半年的胃部疼痛前来就诊。他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饭后1-2小时出现疼痛,空腹时减轻,伴随反酸和嗳气,食欲不振,粪便有时干有时稀。胃镜检查发现胃角有一个约0.8cm×1.0cm的溃疡面,边缘整齐,表面覆盖白苔,周围黏膜红肿。
患者面色苍白,精神状态不佳,舌质淡白且有齿痕,脉象细弱,这些都显示为脾胃虚寒的症状。他的胃部阳气不足,导致消化功能降低,体内寒冷凝聚,造成胃部气血不畅。
根据症状和体质特点,诊断为“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治疗应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活血止痛为主。处方包括黄芪、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吴茱萸、黄连(调节寒热)、丹参(促进血液循环)、白芍(缓解疼痛)和海螵蛸(制酸止痛)。每日一副,分两次温服。
两周后,患者复诊时反馈胃痛减轻,反酸、嗳气症状改善,食欲逐渐恢复。继续服用调整过的药方一个月后,胃镜检查显示溃疡面减小至0.3cm×0.5cm,周围红肿消退。患者的症状完全缓解,面色红润,舌脉恢复正常。
随着病情的好转,再次调整治疗方案以巩固疗效、降低复发风险。去掉了可能对胃产生刺激的黄连,增加了砂仁以增强健脾作用,继续服用两周以加强治疗效果。同时,建议患者注意饮食平衡,保持良好情绪,定期进行复查。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