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养生

西医与中医养生的本质差异:解剖学视角下的人体研究对比

作者:佚名|分类:中医养生|浏览:88|发布时间:2024-11-11

在西方医学的研究中,一切探索都基于对解剖学的理解。解剖学揭示了人体的基本构成元素为“氢、氧、氮、碳”四种,这些元素单独存在时均具有毒性。那么,为何由这些毒素组成的人体却能存活?答案在于人体中的“炁”(亦称为气)。这种“炁”能够调节体内这四种毒素的有机循环。一旦这种循环失衡,任何一种毒素发生变异,便会导致人体的病变。值得注意的是,西医的研究对象通常是已故之人,而活人与死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炁”的存在。

然而,西医在处理活人健康问题时,却常常使用研究死人的标准来对号入座。这样的做法,其结果往往令人堪忧。

与此不同,中医将人体置于整个宇宙的框架下进行研究。中医认为,人类与自然界中的草木并无本质区别,都是依靠“炁”而活着。这种“炁”,是维持所有生物生存的根本能量,它是一种在大气层中能够支持生命存在的最精微物质。

慢性疾病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人体内部的气机长期循环失衡所导致的。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西医将这类疾病称为“高血压、糖尿病、痛风、风湿、类风湿、囊肿、强直性脊柱炎、白内障”等不治之症,然而究其根本原因,则是中医所说的脏腑气血不平衡所致。虽然中医可以通过药物或经络穴位来平衡脏腑、疏通经络进行调理,但这仅仅是将已经形成的疾病消除。

中医研究的是天地的“五运六气”,探究人体的本质。从人体自身的先天因素入手,认识到自己的脏腑可能存在先天阳虚或者阴虚的根本原因。这种原因在后天饮食的盲目性中得以体现,即不知何时该吃什么,何时不该吃什么,导致脏腑气机循环受阻,部分器官无法获得所需的能量补充,长期下去,便引发了五大系统相应器官的病变。

因此,从根本上来进行养生至关重要。慢性疾病的恢复需要依靠能量的置换,通过后天的调养来弥补先天的不足。我们应该从自然界中寻找适合自身的能量,慢慢“养愈”。

养生并非治病,我们需要对养生有正确的理解。通常情况下,人们在36-38岁左右,身体机能开始逐步衰退。这个过程正是慢性疾病形成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疾病的程度也会越来越严重。养生,就是要减缓这种机能衰退的速度,而不是期望回到年轻时的身体状况,这是不可能的,也违背自然规律。

养生,实际上是通过正确的生活方式来延缓身体机能的自然衰老,尽量减少或延迟慢性疾病的发生,从而健康地度过晚年。

西医与中医养生的本质差异:解剖学视角下的人体研究对比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