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养生

今天开始太和医室中医大讲堂(初级班),对于初学者而言,通过把脉(脉诊)初步了解

作者:佚名|分类:中医养生|浏览:85|发布时间:2025-04-21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踏入太和医室的中医大讲堂初级课程。对于初学者来说,通过把脉(即脉诊)来初步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是完全可行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需要结合《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中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保持客观性。接下来,我们将从方法、自我观察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展开说明,帮助你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中医脉学的基本逻辑。

一、进行自我把脉的基础步骤

1. 位置与技巧

首先确定手腕部位的桡动脉搏动区(中医术语称之为“寸口”),此区域分为三个部分:“寸、关、尺”。具体而言:

今天开始太和医室中医大讲堂(初级班),对于初学者而言,通过把脉(脉诊)初步了解

关:即腕部靠近拇指侧的高骨处。

寸:位于关之前方,接近手掌的位置。

尺:则是位于关之后方,靠近肘部的方向。

操作时使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轻轻按压动脉位置,力度由轻到重(“举、按、寻”),以便更好地感受脉动的特点。

2. 环境与状态

最佳的把脉时间是在清晨空腹且情绪平稳的时候进行。避免在刚完成剧烈运动或进食之后立即检查脉象。

二、自我观察的关键点

1. 脉动频率(迟速)

根据《内经》记载,一个健康成年人在一呼一吸之间(大约4秒),其脉搏次数应在4至5次之间(即每分钟60到90次)。若脉率过快或过慢,则可能表明体内存在热症、虚热、寒证或气血不足等问题。

2. 脉的力度(虚实)

如果触诊时感觉动脉搏动坚实有力,这通常意味着身体充满活力或者受到外邪的影响;相反地,若脉搏轻按即得且重压无反应,则可能提示气血虚弱或长期疲劳。

3. 脉的形态(如弦、滑、细等)

例如,如果脉象如同琴弦般紧绷有力,这通常与肝气郁结有关;而流畅圆润的脉动则可能是健康人痰湿体质或妊娠状态的表现。此外,若脉象呈现细微如丝的状态,则可能提示血虚或者阴液不足。

4. 脉律(包括间歇性变化)

正常的脉搏应当均匀且有节奏感;然而,如果出现间断性的停顿或节律不齐的情况,则应引起注意,这可能是心脏疾病或其他严重健康问题的迹象。

三、结合《内经》理论进行实践反思

1. 整体观与四季脉象的变化规律

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春季节气下脉搏略显紧张(如弦状),夏季则较为宏大,秋季则稍显浮浅,冬季时则更加沉实。健康人的脉象会随着不同季节自然调整;反之,则可能提示阴阳失衡。

2. 脉象与个人体质的关系

长期观察到的持续性弦状脉搏可能会反映出一个人具有肝气郁结倾向,这可能导致情绪波动或身体不适。而那些经常呈现细弱脉象的人则可能存在阴虚体质特征,如容易感到疲惫或睡眠质量差。

四、重要事项提醒

1. 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的自我诊断结果,在进行脉诊时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症状(比如舌苔)和体征等信息。例如,弦状脉不仅可能表明压力过大,也可能是高血压的症状之一。

2. 初学者可以记录自己每日晨起时及运动后不同时间段内的脉象变化情况,并通过这些数据积累经验,逐步掌握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

3. 如果发现持续性异常现象(如心跳加速、无力等),建议尽快寻求现代医学的帮助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虽然脉诊是“四诊”中最难掌握的部分之一,但它对于个人健康状况的理解具有独特价值。初学者可以从频率、力度以及形态三个方面入手学习,并结合《内经》的整体观念来深入体会人体气血变化规律的本质。最终的目标是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中医以常衡变的思维方式。

由姚树峰、姚树绵、冯紅礼主讲,黄伟、姚兰欣、赵东及姚馨平共同整理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