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怎样才算有心理健康)
作者:佚名|分类:心理健康|浏览:88|发布时间:2024-09-16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追求健康的生活状态。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生物医学模式成为主导,该理论主要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病原学角度去探究疾病的起因和治疗策略,以确保机体的健康。然而,它忽略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时心理状态及个性特征的重要性。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类健康给出了新的定义,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是包含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状态。这补充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并推动医学从单纯的生物学角度向生物学-社会-心理学模型转变。
心理健康概念指的是在身体健康、智力和情感上保持最佳发展状态,在与他人的健康心理状态下没有冲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适应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际关系,遵循文化标准行事,满足社会角色要求,并与环境保持良好的联系。同时,他们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中国古代对心理健康的理解也侧重于养心之道。聂世茂依据《内经》总结出九项标准,其中包括保持乐观心境、不被物欲所累、不妄想枉为、意志坚强、身心规律生活、心神宁静、热爱生活和人际关系良好、适应环境变化以及涵养性格。
心理健康工作者则提出了三项原则以判断心理是否健康:与环境的同一性、心理行为的一致性和人格的稳定性。此外,他们还制定了七条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康复力以及道德情感。
西方学者通过研究心理成熟的健康个体后发现,健康的人格不受潜意识力量支配,也不为童年的心灵创伤和冲突所影响。在理性和意志的层次上进行功能发挥是心理健康者的典型特征。基于此,他们提出了六个心理健康标准:追求自我成长、客观地看待自己、统一人生观、具备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获得所需能力、知识和技能以及拥有同情心。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识到精神分析学和行为主义只关注人类的病态和缺失部分,并忽视了健康和积极特征。因此,心理健康状态被视为自我实现的过程,即认为年轻人通常尚未达到自我实现的高度,只有部分中老年人能够做到。这是因为年轻人往往需要满足诸如安全、爱、自尊等低层次需求,还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智慧、意志力和持久的爱情关系,也未明确选择终身奋斗的事业。
然而,年轻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努力可以逐步接近自我实现的目标。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足够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适度评估能力、生活理想与现实环境相适应、保持人格完整和谐、从经验中学习、维持良好人际关系、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以及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恰当地满足个性需求。
维护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是心理健康的目的。这包括预防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出现,特别是在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的背景下,这些问题越来越普遍。早期发现并干预心理健康问题至关重要。同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及其易发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方法,以促进心理健康状况。
从古代到现代,心理健康的概念经历了多次演变和深化,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被广泛研究与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旨在帮助个体维持或提升心理福祉,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责任编辑:佚名)